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好神天團


拜請拜請!好神又來了!

伍佰大師製作EP加持好運!

這次
公仔部份由小弟操刀設計,
請多多支持喔!!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第36個故事

看了電影「第36個故事」
昨天和Faye在家裡,用中華電信MOD看了電影「第36個故事」,
第一次覺得MOD真是一個還不錯的東西,雖然訊號常常斷斷續續的,每次要開總是要reset一遍,但是懶得租片時,它確實很管用!

簡單而言是部還不錯的小品電影,咖啡館的氛圍總能勾起都市人的共鳴,故事小巧細膩,拍攝質感也不錯。
唯一的抱怨是那個旁白很惹人厭,況且我對於旁白過多的電影有既定的偏見:我一直認為用旁白交代劇情是滿拙劣的手法,怕人看不懂不就應該在劇情上去琢磨?況且配音員的聲音還真不討喜....

不過一切的一切,好在都有林仔仔去救贖!有她在就加了1000分!我愛林仔仔!所以這是部好電影!!

對我而言,劇中另外一個值得挑剔的角色,是張瀚飾演的副機師,有點類似引言人的角色(所以不是更不需要旁白?),也是因為他的緣故,微妙地串起了36個故事這個主軸。

基本上我喜歡這樣的角色設定,一個咖啡館的常客,孤獨的個體,從冷眼旁觀到成為咖啡館重要的一部份....
雖然我並不是這樣的人(我本身即使單獨去咖啡館也很少坐在吧台,也幾乎不跟老闆店員有任何互動),但這確實是令人嚮往也容易投射的角色。所以問題不在角色上,而是說故事的內容。

國片依然容易給我一種過度矯情的感受,36塊來自世界各地的香皂,36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故事,搭配著36張桂綸鎂飾演的朵兒手繪的插畫,最後甚至驅使朵兒離開原本的夢想咖啡店踏上前往36個旅程....這一切一切,都美好地讓人不可思異,但卻矯情。就像我不能夠理解國片的情緒演出為什麼要如同舞台劇般激烈一樣;為什麼不能夠更真實一點?或是更有想像力一點?一切都被看完了,就沒有想像空間了不是嗎?

但是撇除這個挑剔,這還是一部值得讓人反芻回味的電影。咖啡館本身擁有的故事能量,是我嚮往的,我想一個咖啡館的老闆,一定蘊藏了豐富的知識庫,此時馬上聯想到的,就是老婆的小阿姨。

面對故宮的左手邊200m不到,就是小阿姨的咖啡店,每天傍晚開始營業,午夜歇息;店內雖然有兩層樓,但規模不大,和朵兒咖啡館相同的是,也是有千奇百怪的雜物,有值錢的朱銘作品、有客人做的手工藝、小卡片、各種不相干的東西形成一種混搭風,店裡大大小小甚至小阿姨的ipod、食物,大都是熟客的心意。

在那裡,我看到了小阿姨和顧客之間超越家人的情誼,很多人甘願付錢來喝咖啡,順便給他罵一頓(多半是情感上的問題)我想,小阿姨應該有超多的故事吧?至少我去過幾次當中,我就有一個單純又美好的經歷....

老婆還在美國唸書時,偶而我會一個人,去找小阿姨聊聊。那天吧台坐了一個男人,但他多數時間只是低頭啜飲著咖啡,和小阿姨的互動並不多,只是偶而搭上幾句話。我到了之後也多半是小阿姨跟我的互動....所以我也不清楚他到底跟小阿姨交情深或淺;直到後來又來了一個熟客,馬上小阿姨很熱絡地和新來的那位聊開了,反而就我跟原本的客人一起比較接不上話。

人在這時候,說什麼也會擠出幾句客套話....我開始詢問他是不是常來?以及他的職業....前一個問題的答案幾乎沒意義,但他說他工作時,我倒是有點意外,是個木工,而且並不屬於特定的工班,算是個Free lancer....

我並不會對於職業別有過多的偏見,但是他除了笑起來憨厚點外(我甚至忘了他的確實長相),真的不太像是想像中的工人。首先他沒有台語腔或任何語助詞、不抽煙、頭髮有造型過、大約35歲左右體格也維持的不錯,穿著也算是有點洋派....但即使是個像是來自加州的木工,我也完全不知道要跟他聊什麼....於是....我硬是生出了一個來自於電視冠軍木工王的蠢話題,我說:「我覺得你們超強的,為什麼可以把房屋的天花板跟牆壁釘的這麼水平?」

.....沒想到搔中癢穴,他話夾子開了,拿出一個神奇的紅外線測水平的機器,發射出耀眼的光芒來對我表演解說....接著就開始講他的一些人生歷練,像是感情(忘記是不是離婚)結束後就開始過著簡單的生活,不想太累所以不去固定的工班,有工作就做,有得玩就去玩,也不喝酒想顧身體,只喝咖啡....

接著是一段迷人的描述,他說:「我最大的享受,就是在每次上工前,到麥當勞吃頓早餐,能夠好好看完一份報紙,喝完咖啡,我就很滿足。」我無意識地回說:「是喔....」,但是我的內心,至少被震撼了兩分鐘....多麼雅痞的生活哲學阿!
這個人說出的這段話,對我這個起床後麥當勞就一定是正餐的人而言,和Armani說冰咖啡是品味的象徵有著同等的重量。

你能夠想像這樣的一個人,坐在清晨麥當勞的樣子嗎?想像後的感覺,配上我的圖畫,這就是我在咖啡館獲得的故事。也許拍成電影很沒有戲劇張力,但是我在回憶裡非常珍惜屬於真實深刻的那天,那段話,那個人。

也希望他還是在上工前,吃一頓早餐,一杯伴隨報紙的咖啡....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Hasselblad 500c/m-終於走到這一部!


每次心裡總會有這樣的念頭:
『希望這次是我的最後一部相機!』

在我開始拍照,並且當作特定的興趣之後,經手過的相機....
我想大概至少有超過20幾台....其中有些當初純粹為了好玩而購買、有些則想作為練習工具、有些為了外型、有些只是為了體驗....

不過基本上我在買賣這些相機時,心裡有一些基本的邏輯規則;像是不會在同一個時間之中,保留同質性太高的兩台相機。或是需要太多配備鏡頭不買,也不一開始去碰太高單價的相機;最重要的是,我會評估買來的相機有沒有脫手的空間或價值。

隨著買過的相機越來越多,對於相機的價值觀也會越來越不一樣,記得當初買第一台小DC時,六七千塊都覺得超級貴!但是後來幾萬塊的東西,也買的下去....不過即使是這樣,太金字塔階級的,還是有自知之明無法負擔....

說到金字塔階級,有一個品牌馬上就會浮現出腦海裡:Leica!萊卡這個名字,代表著相機的貴族!也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凡的身價帶來的是品味、質感、知識的附加價值,也代表著無數大師的作品....彷彿拿著他,就像被歐洲皇室受勳加冕一般!不過在我開始玩相機時,萊卡距離我太過遙遠,而幾年前當我還沒來得及研究時,岳父大人就借了我他的壓箱寶:一台R6.2相機,搭配50mm F1.4以及一隻望遠鏡頭。

(岳父大的萊卡好帥!)

花了一陣子摸索之下,大光圈果然有非常奇幻的美麗散景!而且顏色異常濃郁!不過R6.2不是一台很好駕馭的相機,理由是他的敏感度很高,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否則容易過曝或失焦,加上手動測光快門,往往速度不夠快(出國搶拍的時候感受很深),所以當我買了Niokn F3之後就很少使用。

但是在我越來越了解相機之後,發覺頂級相機的代名詞,也並不是只有萊卡而已;另外還有同樣源自於德國血統的Rollei,以及瑞士籍的Hasselblad。
前者是以雙眼TLR聞名,在一些舊時代背景的電影裡時常見到的美麗相機,即使到現在都還是有推出新款雙眼相機,但是那價格....不是一般人可以負擔的起的....新款一台要2-30萬,舊的也要1-2萬起跳到6-7萬(不同等級)。

(古典工藝的藝術品-Rolleiflex TLR)

而Hasselblad(哈蘇),則是我後來才開始感興趣的相機。
在買了海鷗之後,其實一直很想入手Rolleiflex 2.8F 或是Rolleiflex 2.8E系列這種有測光版本的大光圈TLR,09年去東京時,特別滿懷期待地到了二手相機店去參觀本尊(之前都網路上看到),不過當我站在櫥窗前時,失望的心態卻馬上油然而生....首先,太大了,真的很大,我馬上想到跟海鷗4a比,他大約多了四分之一以上的體積,以我使用海鷗的經驗來說,我馬上覺得脖子開始有種強烈的酸痛感....加上沒有親和力的價格,我就放棄了這個外型十分美麗的「重擔」。

我最早開始認識哈蘇,是因為工作的關係....
廣告公司ART的工作之一,就是要到攝影棚監拍平面,簡單來說就是判斷Layout、氛圍、光影甚至多拍素材來控制後續平面作品的完整度以及質感。
不過隨著自己開始拍照,除了工作內容,我對攝影師的技巧、以及手上的『工具』,興趣也漸漸提升~大部分的專業廣告攝影師,都幾乎有使用哈蘇的習慣,只是他們用數位機背取代了傳統的片盒,而且一個機背,就等於一台百萬名車!!!!

(Hasselblad海報!創始人跟超美相機!)

但是既然用了這麼貴的機背,為什麼裝在這台老古董上呢?而且攝影師反而都不用Leica?這讓我對哈蘇的成像感到非常驚奇!
和幾個攝影師聊完才知道哈蘇的優異成像以及耐用程度是讓他們選擇的原因,加上機身的剛硬美感,以及配上腰平觀景器時的帥氣感,讓我非常喜歡!之後便開始上網搜尋,但是同樣地....也是有很讓人卻步的身價!多數攝影師現在還在使用的機身都是503CW,光機身就要3-4萬,整組加上鏡頭、片盒大約6萬左右;比較平價的是老古董500C/M,要價約3萬多!沒事丟個3萬去買一個非必要的相機,也是需要從長計議的事....

所以我觀望了兩年,從偶爾上上國內網拍看價格等到開始用ebay....直到我買了一台Kiev相機來當替代品又很快賣出後....(做什麼事都不要想替代品才是上策!因為你還是會想要原本要的!)
加上電影【愛妻家】裡豐川悅司的感動形象催化下....(雖然一看就知道根本不會用哈蘇)

(愛妻家的經典畫面!看哈蘇多帥!!)

就在一個半夢半醒的深夜,我終於在ebay買了!(半夢半醒時慾望總是很衝動....)
還算便宜,花了不到3萬買了一台500C/M,一圓我的哈蘇夢!

(這就是我的Hasselblad!!!!好美喔!!!!)

(再來一張,鏡頭上有T*)

就這樣....我滿懷欣喜地拍了一捲,幻想自己就像個專業攝影師地等待洗出來的照片....
結果是好多張都嚴重失焦....而且片盒還有漏光的現象....

(失焦成品,完全對到花兒上....)

失焦雖然令人失望但好解決,基本上就是我光圈開太大造成景深過短的問題(沒事開到f2.8等於找死!幾乎要到f5.6以上比較好拍);漏光就有點....看了網路上的維修片盒漏光分享,說可以用3M的魔鬼氈代替海綿,也更不易有老化問題,就興沖沖地去買了要來換....結果神奇的事發生了....我轉不開片盒上的小螺絲們....只好送修....花了800塊,3M也就因此被晾在一旁....

接者過一個禮拜,慘劇又發生了,因為半按到快門鈕造成鏡頭快門卡死,又不能過片....又上網查故障排除,說要用起子或硬幣扭開....結果扭開了!但是過片鈕還是卡死,太複雜我不敢拆....又送修花了一筆錢@@(我到底在幹嘛!!!!)

就這樣,開始我不太順利的Hasselblad旅程,但是在慢慢調整摸索之後,也終於慢慢開始見識到這台相機的優異成像!我也非常推崇他的色澤,雖不如Leica那麼強烈,但是反而有種特別的電影文藝感!

(終於對到焦了....)

(Faye拿也很帥!!!!)

最後,用過兩部頂著金字招牌的相機,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就是好相機反而不容易駕馭,就像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開著法拉利飆車一樣,技術反而需要多加磨練!我想這對我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吧^^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never stop!

有想法的話,就請不要被現狀僵化住。
never stop!Please!
提醒擁有才能的年輕人,以及自己。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劃時代數位奇機 OLYMPUS E-P2


久沒寫部落格,但實在是很久沒有想畫圖的感覺....工作確實消耗了我許多藝術細胞....
但是還是有持續進行拍照這件事,雖然台北總是下雨,特別是在假日@@!!!
畢竟這成為我最大的興趣之一,同時也是最花錢的:P

在拍照短暫的經歷中,我覺得我最大的成就之一,大概就是擁有過非常多的相機,雖然我自認不是器材控,但是我就是很喜歡相機,並且企圖玩遍各式各樣的相機....在不要將防潮箱塞爆的前提之下,這些相機有的還留著,有的則賣給其他有心接手的玩家。留下來的幾乎都是我認為非常經典、玩攝影的人一生當中必有一台的相機!因此我想以此為主題,介紹幾台我覺得值得推薦的經典相機。

在這來來往往的買賣過程中,我領悟到一個重點,就是底片相機絕對比數位相機保值,不論你買到多棒多新的數位相機,跟所有3C商品一樣,當你付帳的那一刻起,你的寶貝就貶值了....鏡頭還好,機身幾乎都一年比一年不值錢,加上我本來就不喜歡數位的畫質,所以在擁有一台少用Nikon D200,和隨身記錄用的GRD後,我幾乎再也沒有想買過任何數位相機商品....

直到去年,終於出現了讓我眼睛為之一亮的數位商品!打著Pen的輕巧精神的Olympus E-P1推出了!復古典雅的外型配上輕巧的體積,加上內建之前就注意到的E-620正方形構圖、八種濾鏡模式,讓我馬上想擁有一台!!!但是認真一看....“為什麼沒有觀景窗??“ “鏡頭幾乎都要轉接??“網路上USER的照片好像很普通....?" 而壓倒最後一根稻草的是:他沒有大光圈的標準鏡頭!這完全不符合我的攝影習慣....就依然決然地放棄了....

沒想到這台莫名的相機,在短短三個月後出了莫名的第二代E-P2....這次我學聰明了!不抱太多期待地....結果被吸引了!!(意志力薄弱~~~)首先,他有觀景窗,還是電子可變換垂直角度的(我超愛垂直視角...被打中....)再來他是死氣沈沈的黑色(可惡我愛黑色,被打中+1),再來Panasonic已經有出可以交換的大光圈定焦了!(打中+2)最後是仔細看看他可以轉接的鏡頭真的好多!而且什麼厲害的鏡頭都有!(被打中+++++)所以即使貴的要命,而且跟E-P1只差在顏色根觀景窗,還有3個不是影響很大的功能,我還是就拜下去了....

這也就是我這次介紹的主角,Olympus E-P2!



購買KIT組合時我在14-42mm變焦鏡和17mm餅乾鏡兩者間猶豫了一下下,後來決定14-42這隻;因為17mm的餅乾鏡不如Panasonic 那隻20mm F1.7吸引人,我又打算轉接手動鏡,所以我只需要一顆機動性高的kit鏡,而且我很喜歡14-42mm這隻的伸縮設計。如圖不用時可以縮很短,需要使用時像望遠鏡一樣拉長,對旅行攜帶很方便。



不過kit鏡還是其次,讓我這麼想買E-P2,主要是我發現了M4/3系統可以轉接傳統手動16mm電影鏡頭,因此我隨即上網買了一顆Bell&Howell 的25mm F1.9電影鏡(換算M4/3--25x2=50mm )。下圖是裝上電影鏡的E-P2,不但變得更輕巧而且更添增復古質感!而且拍出來的照片質感我極度推崇★★★



再來是我也轉接了E-P2的老大哥---Pen F的老鏡頭:Olympus F.Zuiko 38mm f1.8(M4/3後等於76mm),配上歌德字樣的F鏡頭蓋,看起來帥翻了!!接近80mm的焦段用起來也很順手!



以下是我用了Nikon D200 + Nikon 50mm f1.4D跟E-P2搭配這兩顆手動鏡的實拍效果,整體來說E-P2的畫質已經不輸D200,只有細節處理能力的差別,但是E-P2的畫質,配上手動鏡頭我個人覺得多了一種底片的味道,尤其電影鏡在大光圈的條件下有種獨特矇龍感,而且會有暗角效果~



以下是我最愛的電影鏡頭在戶外拍的照片,電影鏡頭的特色在於大光圈時會有的漩渦狀散景,非常特別!



晚上的照片也很電影感!電影鏡加上內建淡化濾鏡矇矇的很有氣氛。



開大光圈,在遇到強光時的散景也很美,還有六角形!!



有電影鏡好像真的可以拍電影的感覺,好日式tone,Faye這看起來像電影劇照!



說這麼多(我這麼愛底片機也沒想到會來介紹數位相機)....總之E-P2擁有數位的便利性,消費機的輕巧,以及單眼的豐富延伸性,以及底片的質感,成為我現在最常用的相機,甚至取代了我一直以來以底片單眼為主的習慣,也讓我決心把GRD賣掉。這真的是值得擁有的新時代經典相機,而且最重要的是,連Faye都愛用!!以前要他拿單眼出去是不可能的,現在E-P2卻因此讓我幾乎得要再買一台同樣的相機給自己用....:P
我想M4/3絕對會是新時代的數位小巨人!GF-1也很不錯(唯一缺點:機身沒防手震裝手動鏡比較麻煩),Canon&Nikon這種大廠真的要再研發上加油了....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口罩




最近看了幾部電影,跟一本書,剛好都透露出一個相同的訊息,Never Say No.
這句話是講給自己聽的,面對任何問題,都以正面的態度去面對它

簡單到連幼稚園程度的孩子都懂的道理,卻激烈地撞擊著我
想到自己曾經錯失了多少可能替人生添加光彩的機會,只因為成見、不以為意、懶惰、害怕....
突然覺得很多事要是覺得都不值得去做,大概就是成就一個不值得的人生吧?

人,需要一個支撐自己過活的能量,好讓自己不會變成行屍走肉,有人稱之為動力;有人說是價值,有些人需要被別人賦予、提醒;有些人則需要自己發光發熱

很久以來,我也被自己用某些東西所說服,讓我安穩地過著還算愉悅的每一天
有著穩定的工作收入、穩定的感情、生活,有一些微不足道的夢想、有一些偏質的嗜好
久而久之,我因此而自滿、而安逸

我開始制定了一些自我的標準、規範,對偏離旁道的一切置之不理,就像許許多多的人一樣
開始過著有選擇的生活,開始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有趣、什麼事浪費時間
衍生出來的,是開始有很多藉口

我很忙,所以沒辦法....我覺得那樣很無趣....我想我越來越知道我的人生跟喜好....
就這樣跟許許多多人一樣,我停在某個人生的中間點,不再繼續冒險了

前一陣子跟女友去了趟東京,日本是紅色疫區,在飛機上兩人全程戴上口罩,像傻子一樣....
不過,確實多了一種奇妙的安全感,管它是不是真的有效,重點,是心
心理因素讓自己覺得可以戰勝一切,不然一直吸自己呼出來的氣體,也不太健康吧....

人,不也是這樣?我們替自己的心,戴上最安全的口罩,就此認為百毒不侵
更在口罩外面,畫上新的嘴巴,說著更優越的語言,就這樣,我們再也聽不到,心裡的聲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