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Faye在家裡,用中華電信MOD看了電影「第36個故事」,
第一次覺得MOD真是一個還不錯的東西,雖然訊號常常斷斷續續的,每次要開總是要reset一遍,但是懶得租片時,它確實很管用!
簡單而言是部還不錯的小品電影,咖啡館的氛圍總能勾起都市人的共鳴,故事小巧細膩,拍攝質感也不錯。
唯一的抱怨是那個旁白很惹人厭,況且我對於旁白過多的電影有既定的偏見:我一直認為用旁白交代劇情是滿拙劣的手法,怕人看不懂不就應該在劇情上去琢磨?況且配音員的聲音還真不討喜....
不過一切的一切,好在都有林仔仔去救贖!有她在就加了1000分!我愛林仔仔!所以這是部好電影!!
對我而言,劇中另外一個值得挑剔的角色,是張瀚飾演的副機師,有點類似引言人的角色(所以不是更不需要旁白?),也是因為他的緣故,微妙地串起了36個故事這個主軸。
基本上我喜歡這樣的角色設定,一個咖啡館的常客,孤獨的個體,從冷眼旁觀到成為咖啡館重要的一部份....
雖然我並不是這樣的人(我本身即使單獨去咖啡館也很少坐在吧台,也幾乎不跟老闆店員有任何互動),但這確實是令人嚮往也容易投射的角色。所以問題不在角色上,而是說故事的內容。
國片依然容易給我一種過度矯情的感受,36塊來自世界各地的香皂,36個來自世界各地的故事,搭配著36張桂綸鎂飾演的朵兒手繪的插畫,最後甚至驅使朵兒離開原本的夢想咖啡店踏上前往36個旅程....這一切一切,都美好地讓人不可思異,但卻矯情。就像我不能夠理解國片的情緒演出為什麼要如同舞台劇般激烈一樣;為什麼不能夠更真實一點?或是更有想像力一點?一切都被看完了,就沒有想像空間了不是嗎?
但是撇除這個挑剔,這還是一部值得讓人反芻回味的電影。咖啡館本身擁有的故事能量,是我嚮往的,我想一個咖啡館的老闆,一定蘊藏了豐富的知識庫,此時馬上聯想到的,就是老婆的小阿姨。
面對故宮的左手邊200m不到,就是小阿姨的咖啡店,每天傍晚開始營業,午夜歇息;店內雖然有兩層樓,但規模不大,和朵兒咖啡館相同的是,也是有千奇百怪的雜物,有值錢的朱銘作品、有客人做的手工藝、小卡片、各種不相干的東西形成一種混搭風,店裡大大小小甚至小阿姨的ipod、食物,大都是熟客的心意。
在那裡,我看到了小阿姨和顧客之間超越家人的情誼,很多人甘願付錢來喝咖啡,順便給他罵一頓(多半是情感上的問題)我想,小阿姨應該有超多的故事吧?至少我去過幾次當中,我就有一個單純又美好的經歷....
老婆還在美國唸書時,偶而我會一個人,去找小阿姨聊聊。那天吧台坐了一個男人,但他多數時間只是低頭啜飲著咖啡,和小阿姨的互動並不多,只是偶而搭上幾句話。我到了之後也多半是小阿姨跟我的互動....所以我也不清楚他到底跟小阿姨交情深或淺;直到後來又來了一個熟客,馬上小阿姨很熱絡地和新來的那位聊開了,反而就我跟原本的客人一起比較接不上話。
人在這時候,說什麼也會擠出幾句客套話....我開始詢問他是不是常來?以及他的職業....前一個問題的答案幾乎沒意義,但他說他工作時,我倒是有點意外,是個木工,而且並不屬於特定的工班,算是個Free lancer....
我並不會對於職業別有過多的偏見,但是他除了笑起來憨厚點外(我甚至忘了他的確實長相),真的不太像是想像中的工人。首先他沒有台語腔或任何語助詞、不抽煙、頭髮有造型過、大約35歲左右體格也維持的不錯,穿著也算是有點洋派....但即使是個像是來自加州的木工,我也完全不知道要跟他聊什麼....於是....我硬是生出了一個來自於電視冠軍木工王的蠢話題,我說:「我覺得你們超強的,為什麼可以把房屋的天花板跟牆壁釘的這麼水平?」
.....沒想到搔中癢穴,他話夾子開了,拿出一個神奇的紅外線測水平的機器,發射出耀眼的光芒來對我表演解說....接著就開始講他的一些人生歷練,像是感情(忘記是不是離婚)結束後就開始過著簡單的生活,不想太累所以不去固定的工班,有工作就做,有得玩就去玩,也不喝酒想顧身體,只喝咖啡....
接著是一段迷人的描述,他說:「我最大的享受,就是在每次上工前,到麥當勞吃頓早餐,能夠好好看完一份報紙,喝完咖啡,我就很滿足。」我無意識地回說:「是喔....」,但是我的內心,至少被震撼了兩分鐘....多麼雅痞的生活哲學阿!
這個人說出的這段話,對我這個起床後麥當勞就一定是正餐的人而言,和Armani說冰咖啡是品味的象徵有著同等的重量。
你能夠想像這樣的一個人,坐在清晨麥當勞的樣子嗎?想像後的感覺,配上我的圖畫,這就是我在咖啡館獲得的故事。也許拍成電影很沒有戲劇張力,但是我在回憶裡非常珍惜屬於真實深刻的那天,那段話,那個人。
也希望他還是在上工前,吃一頓早餐,一杯伴隨報紙的咖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